中药
魅力
中药,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找寻着,到底是什么时候对于这二字有了不一样的情愫了呢?是从接触到的第一本中药书吗?还是中医药抗“疫”走向了世界的时候呢?亦或是看着生活中明明随处可见,却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小东西”,而让我惊呼“大隐隐于市”的时候呢?我摸不清楚,亦或许在我的血脉里冥冥中早就扎根着这其中的基因。
在我的眼中,“中药”就宛如一位秀雅绝俗,自有一股轻灵之气、气若幽兰,说不尽温柔可人的佳人。而正好借这次机会,我很想跟大家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佳人”。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
——辛弃疾
想
到
狗皮膏药
据载,明崇祯初年(年),姚本仁从老家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进京参加会考,因成绩出众、医理渊博、手法医院任职,几年后被提拔为当朝御医。清顺治三年(年),医院院长,成为宫内为数不多的擅长内病外治的御医,以贴敷疗法为人疗疾,因简便效好而深得皇室恩宠。
后来,姚本仁告老还乡,迁居河南安阳彰德府,自己开设医馆“宗*堂”,开始配制姚家独门膏药。姚本仁精选上等中药原料,以生川乌、生草乌等多种药物经过碎断、炸枯,在炸枯的过程中对火候的掌握以及药物的先下后下、药物炸的色泽、时间均有严格要求,然后经过去渣、过滤、收膏、溶化等工艺制成黑药膏,并均匀地摊在狗皮上,俗称“狗皮膏药”。
“狗皮膏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等多种效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肌肤麻木、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等多种病症。
由于姚本仁研制出的膏药疗效独特,其本人又常常赊药济贫、悬壶济世,使得他远近闻名,成为当时外治膏药中的领跑者。因姚本仁把膏药涂在狗皮上应用,使得“狗皮膏药”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医药抗疫史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每一次瘟疫到来,中医药都不曾缺席。而近年来的SARS、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包括让我们不敢迈出家门的新冠病*,中医药都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凡药皆有*也
非止大*、小*谓之*
——张子和
历史上,中医药作为成熟的传统医药体系,不仅影响周边国家,还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如今,中医药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合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名片。拔火罐、针灸等中医疗法在国际上“热”了起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是带动了中药“出口热”,让传统中药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中药与文化交融
我看过杨柏灿老师的一本书——《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这本书里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文化与中药相互交融的画卷,老师通过向我们讲述中药与中华饮食、民俗、汉字、文学、哲学五个方面的关联,展现中医药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我在这本书里畅游时,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中药文化,切身体会其中的中药魅力,从情致雅俗的中药材名到中药材背后的故事,无不体现渊源的中华文化。
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一部部文学
当你踏上了中药这趟旅程,你真的会被其中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我想我永远也忘不了天然白虎汤——西瓜,“清暑解渴西瓜王,此乃天然白虎汤。”永远也忘不了端午戴香囊其中蕴含的中药文化,既体现我们古人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永远也忘不了甲骨文的甲骨竟是味中药,“疗阴阳乖离之病”……正如老师讲到:中药跟文化本来就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整体。因为有了中医药的存在,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而生生不息;也正因为有了五千年历史文化厚重的积淀,我们中药才能够历经沧桑而熠熠生辉。
中药的生活气
诚如老子所言,“百姓白用而不知”,放眼望去,我们生活中何处是没有中药的身影呢?中药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做饭时,你是否总会加些调料,用于着味?在泡茶时,作为女性之友的花茶其中蕴含的中药奥秘你又是否知晓呢?在佳节时,你是否赠与过亲朋好友香囊?这其中的中药功效你又是否了解呢?中药,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展现着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魅力,你可能难以想象身边那个容易忽略的小东西在一张处方中发挥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当归的故事
相传有个新婚青年要上山采药,对妻子说三年回来,谁知一去,一年无信,二年无音,三年仍不见回来。媳妇因思念丈夫而忧郁悲伤,得了气血亏损的妇女病,后来只好改嫁。谁知后来她的丈夫又回来了。她对丈夫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丈夫也懊悔自己没有按时回来,遂把采集的草药根拿去给媳妇治病,竟然治好了她的妇女病。从此,人们才知道这种草药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是一种妇科良药。为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悲剧教训,便把它叫“当归”。
中药学生的现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件事,给我很大的感触,有一个高中的同学,中药学专业的,她跟我讲想转专业的事,我就问她“是有了很感兴趣的专业吗?所以迫不及待的想换一个方向学习?”,她迟疑了一下,说并不是,只是对自己目前这个专业没有很大的信心。在听到她说这个,我愣住了,这种事身边真的很多很多,冲破头皮想要转专业,虽然其中有些同学确实有着一颗悬壶济世的心,但不乏有些同学并不是很爱“医”,并不是很爱“临床”,只是因为对中药的“偏见”,只是因为那比较光鲜亮丽的头衔。
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
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本人在大学时学中药学得非常痛苦,不知道应该怎么学,死记死背,这是那时唯一的方法,因为实在是无法理解各味中药为什么叫这么名,为什么有这个功效,虽然有各种口诀,也是暂时记住了,背得了这首,却背不了那首,有时觉得背口诀比纯功效还辛苦,就算是背了,也不知怎么应用,一片茫然。后来随着阅读的增多,慢慢才有些感觉——来自网民千年健
本人中医临床专业大四学生,大四前上课期间每天六点多起床,吃完早餐背书40多分钟,周末经常背书一上午,最长背书记录12小时(除外吃饭、上厕所时间),目前熟背多首方歌,味左右中药,《伤寒论》背了几遍还是没能背下来,努力中。另外,虽然我是中医专业的学生,但是西医知识一样不能落下,当初背《人体解剖学》、《药理》、《内、外科》、《诊断学基础》也是付出很大代价的。——来自网民专业抱大腿
我承认我目前对中药也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我愿意揭开它的面纱,愿意向它迈出那第一步。所以,你愿意吗?或许只需要多多留心身边的小东西;或许只需要稍稍的改观;或许我们每个人没有办法像乔师兄那样,在某音上为大家科普中药,但我们怀揣的初衷能够是一样的。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一句,请不要让中药文化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变得越来越陌生。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鸭
作者
20中药制药余佳慧
终审
刘意
部分内容来源
百度
《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这里记录校园青春的声音
这里需要有你的声音
如果你想发声,请来稿。
投稿信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