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首批非遗扶贫工坊挂牌仪式相继举行,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赵玉清、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宏亮参加了揭牌仪式。首批挂牌非遗扶贫工坊共9家,分别是虞城县站集镇麦仁驴肉生产加工工坊、虞城县店集乡仙脚丫手工坊、虞城县李老家乡庆辉景家麻花加工工坊、虞城县李老家乡贾艳梅剪纸手工坊、虞城县沙集乡罗氏传统制艾技艺手工工坊、虞城县谷熟镇汤都红粘谷酒制作技艺加工工坊、虞城县李老家乡红薯糖传统制作手工工坊、虞城县刘集乡筋骨热敷散加工工坊、商丘市“馨远斋”五香豆腐干传统制作加工工坊。它们的挂牌为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虞城县店集乡仙脚丫手工坊员工制作手工品
虞城县,虞舜故里、中国木兰之乡,县城境内现保存有木兰祠、舜长子商均墓、伊尹祠、仓颉祠、任家大院、杜康造酒发祥地--伦城等历史古迹,为虞城众多非遗的传承培育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河南省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在年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的推荐申报中,又筛选申报了8个预选项目;商丘市市级非遗保护项目41项;虞城县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项。
中医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
“筋骨散热敷疗法”集制药、醋泡、加热、熨敷于一体,体现了中医内病外治、辨证论治的医学理念,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筋骨散热敷疗法第四代传承人朱云飞介绍,清光绪年间,第一代传承人为蔡老家村民李孝光,当时民生疾苦,缺医少药,李孝光师承于老军医,饱读医学文献,依经络之循行,探穴位之深奥,创立筋骨散热敷疗法,解除患者疼痛无数。后李孝光参加抗日战争,至抗战结束后,举家迁至利民镇,并将该疗法传至独生女李世香。
揭牌现场
“筋骨散热敷疗法”主要有选药、炙药、粉碎、过苜、封包、热敷等程序。精选虎杖、红花、千年健等十八味中草药,并根据一定比例,采取酒炙、醋炙、炒药的方式加工,将制好的药材采用传统技艺进行研磨粉碎备用。然后将粉碎好的药物进行过苜和封包。再将上等陈醋均匀撒入封包好的筋骨散中,筋骨散热敷疗法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恢复人体机能,摆脱疼痛困扰的作用,对颈椎、腰椎、膝关节、肩周等部位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将这一传统疗法惠及更多民众,朱氏子孙通过了整理古书、培养人才,使筋骨散热敷疗法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完整的继承。建立了生产工坊和脊柱保健康复培训班,同时申请了国家专利,成立了健康服务有限公司。朱云飞介绍。
“今天‘筋骨散热敷疗法’加工工坊正式挂牌,俺今天是第一天在新厂上班,心里真高兴。”刘集乡蔡老家村村民刘艳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现已培训各类疼痛康复技术人才余人,带动20多户贫困户就业,使其全部实现脱贫致富。朱云飞介绍。
汤都红粘谷酒带贫致富
“我在这酒坊里上班,上个月领元工资,真没想到。”虞城县谷熟镇朱阁村民杨红星高兴地说。
“这里以前只是个小酒坊,这几年幸亏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现在不光建成了企业,还带动周边30余户成功脱贫。”日前,虞城县谷熟汤都红谷酒有限公司经理杨威告诉记者。
揭牌现场
年,虞城县谷熟镇朱阁村民杨威在山西跑生意时,无意中发现自己多年苦苦寻找而在当地仍然种植的红粘谷,便萌生了返乡继续家中老传统酿酒的想法。年,在当地政府和父母的支持下,杨威回到朱阁村流转土地,扩大酒坊。两年多时间,杨威在老家朱阁村逐步建立起红粘谷种植、红粘谷养生酒和养生米加工与销售的小型产业链。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过关,他又先后到全国各地酒厂进行学习,并向当地掌握传统酿酒工艺的老人们拜师学艺,酿造出的红粘谷酒无论从口感、味道、香气都更胜一筹。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扩大了生产规模,厂区占地20亩,标准化生产车间平方,实验室平方,包装车间平方,质检室90平方,展厅平方。同时也给周边村庄的贫困人员带来了就业的机会。他依托与商丘市汤都红谷商贸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合作社入股朱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小米加工车间用工贫困户35人,红粘谷生产车间用工27人,红粘谷种植基地用工人人,并长期常年资助本村贫困学生一名。
麦仁驴肉传千年
麦仁驴肉俗称麦仁滚子肉,也叫麦仁鬼子肉,现已有年历史。相传隋炀帝杨广扬州看琼花,途径麦仁店,地方官员把麦仁驴肉献于隋炀帝,杨广尝后,连声赞叹:“尝驴肉,乃神仙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行“三光”政策,人们为表示对日本鬼子的憎恨,故将麦仁驴肉称为“鬼子肉”。年,麦仁鬼子肉被列为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被列为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揭牌现场
据麦仁驴肉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辛永振介绍,如今,麦仁驴肉餐饮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驴肉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品牌加盟于一体的餐饮企业。现有直营店7家,加盟店8家,现代化生产车间一个,带动当地数十户村民脱贫。
“他们家的驴肉现在成了网红食品了,俺专门过来品尝的。”当天,在虞城县站集镇麦仁村的“辛家正宗五香驴肉馆”,来自商丘的“驴友”周兵说。
揭牌现场
此外,李老家乡庆辉景家麻花加工工坊、谷熟镇曜艾堂手工工坊、李老家乡红薯糖传统制作手工工坊、店集乡仙脚丫布鞋加工工坊、木兰剪纸加工工坊等,都在加班加点进行生产,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但都步入了产业化、规模化的阶段,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保持着原有工序并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从业人口,让更多家庭作坊变成了大工厂,成为了大产业。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建立了多部门联动运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非遗相关企业、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人,尽最大能力给予扶持,让非遗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长葛占峰说。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