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来信郎读(狼*),今书白纸(芷)。
知母酸辛,独活空房;夜卧荆芥,日饮豆根。闻之血竭,似剑穿胸(川芎)!
儿穿山甲,披满天星;苦战生地,绵马贯众。思母续断,难为苦参!
云母自重,轻粉厚衣;冬当防风,夏避蜈蚣;春食山药,秋尝桂肉。
常山崎岖,行防滑石,万事细心(辛),不急性子。
夏尽蝉蜕,示儿当归。天高地*,儿当回乡(茴香)!
叩母千年健安!
不孝儿敬上
(每句含一药名,共含29味中药名)
中药入诗,朗朗上口
“药名诗”起于何时,众说纷纭。清赵翼说:“药名入诗,三百篇中多有之”。几千年来,一些文人学士与中草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借用药名中的字义或谐音,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意,让枯燥的草药名给人以闲情逸致与美的享受。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咏药诗《采地*者》。白居易的诗涉及咏药者多达百首,《采地*者》是其中之一。作者通过采地*这一具体过程,把采挖者那种艰辛和痛苦的生活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历代诗人与中医药文化也是关系甚密。如中药材白头翁,就曾引发了诗人李白的诗兴,“口脂面药”的中药方,曾让诗人杜甫起兴而诵诗,散见于古代诗歌集中的“中医药诗歌”更是数不胜数。
望闻问切追根求源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与中国古代诗歌一样
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医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此文来源于网络。
灵枢芊聞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