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中药治疗 http://m.39.net/pf/a_7549893.html近日,肿瘤君看到丁香园论坛上有人求助:
升结肠癌应用伊立替康及氟尿嘧啶化疗,化疗的第二天开始出现腹泻,稀烂便,每日7到10次,有什么药可以针对性地减少腹泻发生的次数?
//
说起伊立替康,可真是让医生们又爱又恨,有时候伊立替康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谓「惊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从头来捋一捋伊立替康的*性机制、用法和*性处理??
伊立替康(CPT-11)自年在美国上市以来,目前已经在临床上使用20余年,是治疗包括结直肠癌(CRC),小细胞肺癌(SCLC),胰腺癌,卵巢癌等多种实体瘤的化疗药物。
作用和*性机制
伊立替康是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和转录过程,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和G2期。
伊立替康需要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SN-38发挥作用,SN-38的细胞*作用是伊立替康的~0倍。同时,伊立替康的主要不良事件(AE)也是由SN-38所导致。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可将SN-38代谢为失活的SN-38G形式,因此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基因多态性可影响SN-38的代谢。例如如果患者具有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28等位基因,则葡萄苷酸化为SN-38G形式减少,因而SN-38持续起作用,不良反应也较重而持久。
此外,染色体P异构酶3A4也可以将伊立替康代谢为失活形式APC。伊立替康和代谢产物通过肝脏消除,因此应避免同时使用CYP3A4抑制剂以免增加*性,肝功能不全患者也应禁用或小心监测。
用法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伊立替康适应证是CRC(表1)和胰腺癌(伊立替康脂质体)。同时,伊立替康也是SCLC(表2)的常见用药。
表1CRC含伊立替康治疗方案
表2SCLC含伊立替康方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UGT1A1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伊立替康*性反应。目前已经可以进行商业检测,但是临床上对于其检测推荐的共识尚未建立。美国FDA已经开始推荐用药前进行UGT1A1检测。
NCCN指南建议对于UGT1A1*28和*6为纯合变异型或双杂合变异型患者,伊立替康使用剂量调整为mg/m2Q3W。
*性处理
伊立替康AE主要由活性代谢产物SN-38引起,常见AE包括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胆碱能综合征,以及恶心呕吐和乏力。
迟发性腹泻
用药24h后发生的迟发性腹泻是伊立替康的剂量限制*性(DLT)。严重腹泻发生率为20%~39%,中位发生时间为5天,平均持续4天。既往接受过腹盆腔放疗、基础白细胞升高及状况不佳(PS≥2)的患者腹泻发生率更高。
治疗方法
发生腹泻后应开始引用大量含电解质的饮料,严重腹泻需静脉补液以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大剂量洛哌丁胺治疗有效,方法为首剂4mg,之后2mg,每2h一次,直至末次水样便后继续用药12h,最长用药不超过48h。洛哌丁胺不作为预防性用药。
使用洛哌丁胺后依旧腹泻的患者可使用奥曲肽μgTid治疗,如果24h后没有缓解,可增加剂量或改为奥曲肽持续静脉泵入25~50μg/h。
蒙脱石散可能可吸附肠腔内SN-38,因此可同时口服。
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应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严重腹泻患者下周期治疗减量。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同样是伊立替康的DLT。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9.6%,同时具有腹泻时可能会很严重。最低点常出现于化疗第8天,第22天通常可恢复正常。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使用升白药物治疗,出现粒细胞缺乏症,特别是伴发热或腹泻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则下周期减量。
急性胆碱能综合征
伊立替康具有抗胆碱酯酶活性,使体内乙酰胆碱积聚,导致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常在用药24h内出现早期腹泻,同时可伴多汗、视物模糊、痉挛性腹痛、唾液分泌增加等表现。严重的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发生率约为9%。
治疗方法
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予阿托品0.25mg皮下注射。
对于没有阿托品禁忌症的患者(如哮喘),阿托品也可预防性使用。
其他AE
伊立替康致吐作用常见,可按照中度致吐药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
由于伊立替康及代谢产物经肝脏代谢,具有Gilbert综合征和肝功能不全,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上限1.5倍以上患者禁用。此外,对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过敏的患者也不可使用伊立替康。
好了,文章看完了,时间不能浪费,看文章也要交学费:来测试一下你记住了多少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策划:GoEun,梅浙
投稿及合作:yinqihang
dxy.cn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PLUS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